深汕网首页    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移动版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献礼揭牌两周年 | 南方日报:“飞地”变“福地” 深汕合作区加速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
2020-12-22 09:56:17

  12月21日,《南方日报》刊发题为《“飞地”变“福地”——深汕特别合作区加速蝶变 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的报道,聚焦深汕合作区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进展,详细梳理其最新成就。请看报道——

  日前,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深信院”)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当天,深信院深汕校区筹建办公室同步揭牌成立。深汕合作区高标准规划建设、集聚全链条教育体系的国际科教走廊再结硕果!

  这是深汕合作区自2018年12月16日揭牌两年以来,“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高标准推进“飞地”蝶变民生幸福“高地”,众多高光时刻中的又一缩影。

  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深汕合作区“全面履职提升年”,也是该区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对标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升级赶超之年。这一年,深汕合作区努力引进一系列高端教育资源、按下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建设发展的“快进键”、人才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全面发力”,这座“飞地”新城正朝着民生幸福“高地”不断跃升。

  当前深圳正肩负使命全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作为复刻深圳基因、传承特区精神的深圳第“10+1”区,如何在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先行示范?

  微信图片_20201222090731.jpg

  教育“学有优教”

  打造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链条完备教育体系

  画面

  9月1日,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举行2020年开学典礼,标志着深汕合作区揭牌成立以来,第一所以深圳标准、深圳质量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始运营,正式拉开了深汕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序幕。从此,全区人民将逐步在“家门口”享受到与深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

  思想决定城市力量,文化奠定城市品牌,而厚植文化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支撑。为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两年来,深汕合作区加速引进优质教育:

  东部组团,引进了百合外国语学校集团,双方将在深汕合作区力争打造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所在的鲘门片区,合作共建百合外国语学校深汕特别合作区分校,这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占地约17万平方米,办学规模108个班,可提供学位约5000个。

  西部组团,以深圳标准、深圳质量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今年9月已迎来首批140名深汕学子,正式拉开深汕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序幕。该校规划设置54个教学班、可提供2520个学位。在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面向全国招录的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82.6%,毕业于双一流大学占比56.5%。

  中心组团,规划建设深汕高级中学和深汕合作区高中园。深汕高级中学,也就是南山外国语学校深汕高中部,是全区第一所高中。作为一所可提供3000个学位的寄宿制普通高中,目前已完成部门前期招标工作,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和建筑初步设计优化,届时将填补深汕合作区高中教育空白。

  《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中规划的4个较大地块的高中园,其中之一就在深汕合作区。深汕合作区高中园,将按照方案要求预留3所公办高中和1所民办高中用地,其中,3所公办普通高中建设用地将沿规划科教大道选址,占地面积约23.6公顷用地,基本功能分区和结构布局已初步确定,计划在2023年建成。建成后,将为全市市民提供更多的多元化、特色化的高中教育选择。

  南部组团、北部组团也正加紧引进国内外名校,力争让全区人民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与深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

  据悉,深汕合作区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在新城规划建设之初,就在全区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谋划了科教走廊,并加紧建设科教大道,以共享客厅为核心,用轴带串联相关五大组团,打造集“产、学、研、管、用”于一体的国际科教走廊,为深汕合作区持续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深汕教育小镇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在高等教育领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的先后进驻,将为深汕合作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长足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其中,深圳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将高标准开办全区首座本科大学,以加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功能集聚轴尽快形成。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表示,深汕合作区将打造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完备的教育体系,将教育打造成为深汕合作区厚积薄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王牌爆款产品。

微信图片_20201222090748.jpg

  卫健“病有良医”

  从医务室到三级综合医院闯出“深汕速度”

  画面

  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于2月13日邀请GE医疗场地工程师到现场勘察场地,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积极协调下,2月16日已开始进行场地基建改造,2月21日开始装机。装机完成后,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由医院本部派驻一名高年资CT技师,专门运作CT拍片工作。

  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汕合作区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截至目前,全区依然在奋力坚守和巩固“零感染”“零疑似”的“双零”阶段性成果。充分彰显了深汕合作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病有良医”、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决心。

  为了让老区人民享受到特区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深汕合作区积极推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诊疗活动有序运转,协调购置全区首台负压救护车、完成CT安装工作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门诊部已经开设了12个临床医技科室,拥有医疗、护理、管理人员26人,累计接诊5100余人次。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深汕合作区应急救治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新城开发建设对应急救治的需要,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正在谋划“提档升级”。今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已扩展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一证三址”的院区,实现了与院本部同质化管理。

  据悉,深汕合作区正加快推进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院区(深汕人民医院)建设,这所全区首个三级综合医院将在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作为市投市属医院,项目规划占地面积92544平方米,规划床位800张。将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负责运营管理,定位为医教研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并将以甲等为建设目标,打造成为粤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医学中心。

  “病有良医,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产耀东告诉记者,从最初的机关医务室,到仅用100天建成深汕门诊部正式运营,再到如今加快建设全区首个三级综合医院——北大深圳医院深汕医院,新的“深汕速度”正在不断被刷新。

  “揭牌成立两年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人均(按照上年度市卫生健康委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的常住人口数)标准从69元/人提高至深圳标准120元/人。”深汕合作区公共事业局主要负责人介绍,深汕合作区早期医疗卫生资源少,四所镇级卫生院无法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要,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的投入运营,以及北大深圳医院深汕医院的规划建设,将把深圳的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注入到这座新城,加快深汕合作区医疗卫生事业与深圳一体化发展进程,极大提升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微信图片_20201222090755.jpg

  住房“住有宜居”

  以“深汕方案”加快构建“双六十”人才保障体系

  画面

  今年10月1日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深汕合作区首个人才保障性住房项目——深耕村项目的施工人员加班加点坚守岗位。10月2日的央视新闻在题为《广东深圳:中秋国庆建设者坚守岗位向祖国献礼》的报道中,用近2分钟的篇幅讲述了深汕合作区这群建设者的故事,为他们的辛勤付出点赞。

  深耕村项目总投资额约21.8亿元,占地面积约5.4万平方米,主要由13栋高层住宅组成。项目在规划建设2500余套精品住宅的同时,还设置了特色商业街区、滨河景观休闲区及幼儿园等生活基础设施,可满足近万人的居住需求。目前,该项目已实现全面主体结构封顶,全面转入室内精装修、裙楼幕墙施工阶段,力争2021年完成竣工验收并投入运营。

  这成为深汕合作区创新机制落实“住有宜居”、吸引人才加速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注脚。

  最新数据显示,深汕合作区的常住人口已达约13万人,两年前,这一数据还不足6万人。人口快速汇聚的背后,离不开深汕合作区坚持产城融合、产城并进,把解决人才住房问题作为全区保障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此外,为坚持“房住不炒”,实现住有宜居,深汕合作区正借鉴“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经验,为深圳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探索出一个“深汕方案”——加快构建“双六十”人才保障体系。为此,该区明确在全区住房供应总量中,公共住房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在住房供应总面积中的占比都要确保达到60%。

  “深汕合作区的公共住房在地段、配套、环境等各方面都十分优越,建筑品质力求不断自我超越。如全区首个人才保障性住房——深耕村项目就将社区安置于南门河、边溪河两侧,同步营造绿植庭院、健身场所等宜居空间。”区住房建设和水务局负责人说,深汕合作区在起步创业阶段就拿出大批优质土地用于建设公共住房,就是要“为人才建好家”“建好房,等人才”。

  截至目前,深汕合作区内的创业村、开元大厦、生活中心等上千套人才住房已投入使用,深耕村、深颐村、深乐村、海逸村四个大型人才住宅区正加快建设,规划建设中的临安里、临富里、临泰里、临邦里四大公共租赁住房,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提供近万套人才住房,确保阶段性人才住房供给充足。

  同时,为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深汕合作区同步加大商品房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已推出振业时代花园、辉煌1号、华侨城赤湖纯水岸等一批商品住房。近期,深汕湾智苑(住宅)销售公示方案公开。按照深汕合作区今年8月发布《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振业时代花园二期、赤湖纯水岸花园等商品房项目销售的通知》文件要求,深汕湾智苑实行优先申购制度:120平方米以下的房源,作为第一批次面向四镇户籍和深汕合作区工作人员销售,第二批次才会面向社会其他人员销售。根据深汕合作区住房规划,三年内,深汕合作区将规划建设8万多套人才安居房和公共租赁房。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翻近一番,增加到14万多套,强力支撑打造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我们始终努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配套好学校、医院、住房等,确保这座新城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营。”产耀东表示,要集全区之力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不断迈进,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争取早日把深汕合作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和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观察眼

  “以人民为中心”创造美好生活

  作为深圳唯一拥有农村的区域,深汕合作区如何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让辖区居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近期,深汕合作区专门召开党工委会议,研究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夯实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民生基础,继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月17日,2020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首届文旅新业态交流会启动仪式在小漠湾文创小镇举行,来自深圳大芬等多地的艺术家齐聚南郡寮“520艺术现场”,现场创作,为古老民居注入艺术活力。

  今年以来,深汕合作区以“八村示范、全区整治”为基础,以特色精品村为远期目标,全力打造具有深圳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都市乡村”“田园城市”。

  在实际工作中,该区坚持“硬件+软件”双管齐下。

  一方面,投资4.8亿元开展“村村通”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投资1.8亿元开展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加大基层文体设施投入,确保镇村文体场所100%覆盖,不断完善“十分钟文体活动圈”。

  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服务能力,深入挖掘文化历史艺术资源,逐步推进深汕合作区打造成为“城市厅堂、艺术殿堂、创业学堂、度假天堂”。南郡寮村就是一个鲜活案例,通过保护性开发旧村旧居,搭建文化产业创业平台,启动30栋旧屋艺术改造工作,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

  与此同时,深汕合作区加大对新厝林古寨、壮帝居石刻等17家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力度,保护性开发“红罗畲族”“红色革命”等文化历史资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当前,深汕合作区广大党员干部正秉承特区基因、弘扬特区精神,发扬“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的深汕特质,加速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和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不断绘就深汕新城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章转载自《南方日报》2020年12月21日A16版

  文/图:陶清清 李锦蓉 张贵

  编辑统筹:甘韵矶

相关稿件: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