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振兴,是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今年广东各地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于梅州而言,“百千万工程”既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也是建设融湾先行区的有效路径。
梅州该如何抓住机遇,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梅州各县(市、区)该如何突出特色,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嘉应学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客商”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闫恩虎。
关键词:抢抓机遇
“百千万工程”带来突破方向
南方日报:广东省提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之际,对梅州而言,面临哪些机遇?
闫恩虎: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一直是困扰广东发展的突出问题。
梅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3%和全省平均水平的35%。也就是说,梅州的经济发展现状甚至不如一些欠发达省份的地级市。
如果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会导致珠三角经济“孤岛化”。因为,城市群周边缺乏经济腹地的支持,资源和要素配置受限,市场难以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面临挑战。这是珠三角与长三角在当前高质量发展问题上最大的区别。
广东省委今年一月份提出: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再造一个新广东。这其实指的是广东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如果县域人均GDP达到珠三角的平均水平,那就等于全省GDP翻一番,也就是在经济上再造一个“新广东”。
梅州属于县域经济集聚区,“百千万工程”给梅州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和突破方向,市县两级要充分把握政策衔接口,抓住机遇,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百千万工程”的核心是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把城市与农村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梅州是农业大市,这对于梅州发展农业,推动农业产业融湾入海、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
关键词:加快升级
南方日报:您对梅州实施“百千万工程”有哪些建议?
闫恩虎:县域经济的基础是镇村经济,目前梅州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总量小、主导产业不强等问题,动力机制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核心在于加快动能升级,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今年广东出台政策,支持珠三角各市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探索布局建设“飞地经济”。梅州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尤其是“反向飞地”,即相对落后的城市,到发达城市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给自己制造经济增量。
梅州作为大湾区的相连腹地,要积极承接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和要素辐射,利用大湾区的金融、贸易、装备工业中心优势,全面推动“绿色崛起”。同时,梅州要积极做好支持大湾区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供给、产业延伸和现代服务等。
此外,目前梅州资源普遍向市县城市汇聚,镇村基础比较薄弱。梅州应该不断完善镇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搭建好镇村发展平台,这对于激活县域经济非常关键。应该把乡镇打造为具有特别生态宜居魅力、能留住居民的生活、生产平台。有了人气,县域经济就好办了。
目前梅州市内有两万多座老民居,主要是围龙屋。这既是巨大的资源存量,也是激活全要素生产率发展面临的挑战。
梅州积极申请中央、省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开展“保护传统乡村资源,活化利用客家古民居”专项行动;利用大型围龙屋或屋群,进行“画家村”“作家村”“诗词村”“山歌村”等主题建设;利用融湾发展的机遇,联系大湾区大型机构将梅州乡村围龙屋作为培训基地、休养康健基地、文化教育基地和会议中心建设;借鉴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先行工业化国家乡村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将偏远农村围龙屋规划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心或仓储营销中心,进行工业体系基础建设,以联城带村促进城乡融合。
同时,还可以鼓励城市退休人员尤其是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回乡回老屋居住,并给予相应的生活配套设施安排,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推动者。
关键词:打造特色
以客家文化为支撑做大做强食品产业
南方日报:您认为梅州各县(市、区)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中,如何突出特色?
闫恩虎: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化是关键。梅州各县(市、区)拥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认清自身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以差异化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在不同赛道上竞先争位。
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强调食品产业的重要性。食品产业在梅州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如茶叶、酒、饮用水、鲜果、无公害种植、养殖和无公害食品、腊制食品、调味、烘焙食品、速食品等。
食品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构成,也和梅州的主体功能区定位一致,又有客家文化作为背景,还可以深度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梅州地处大湾区和口岸城市(厦门、汕头、赣州等)扇形环绕之中,物流条件比较好,消费力充足。食品产业的大发展,将从根本上转变梅州山区地处偏僻的发展制约,促进融入大湾区的双向对接。
如大埔县的小吃文化和产业,就是它的县域特色。大埔拥有种类众多的小吃类型,可以参考借鉴“沙县模式”,通过小商品打开大市场;蕉岭则可以大力推广和发展“三及第”等特色食品,近期我留意到蕉岭在推进“三及第”预制菜产业,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信号;此外,像梅江区、梅县区则可以通过做大做强饮食、旅游等服务业,来提升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
(记者 张柳青)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