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片区产业集群
深圳人口密度和创业密度全国第一,很早就面临产业空间“难以为继”的问题。在产业发展上,一方面工业用地成本攀升,另一方面旧工业区的改造周期长,在工业载体上向存量挖潜力,向土地要效益已成为摆在深圳面前的重要课题。深汕特别合作区提出“产业新城”的目标,就是为了破解深圳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承接深圳优质产业转移,助力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为深圳制造业发展提供优质产业空间。
深汕特别合作区土地面积468.3平方公里,适宜建设用地145平方公里,现状建设用地仅26.58平方公里,土地开发潜力大、后发优势明显,未来可提供大规模连片优质土地供应。规划到2035年产业用地28.5平方公里,每年至少可以提供2平方公里连片先进制造业空间,可连续提供10年以上,能够为全市产业规模能级提升、区域协调、支撑体系等提供新空间,有效承接一批空间条件要求大、市里其他地区落地难的大平台、大项目。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用地成本低,征地补偿、房屋征收成本较低,土地供给质量和效率能得到有效保证,真正实现了由“项目等空间”到“空间等优质项目”的转变。
大力保障深圳产业链安全。
积极服务深圳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稳链工作,找准在全市产业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规划,结合实际,致力于打造“中国人心中最好的汽车城”,重点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链,延伸布局智能机器人和新能源产业集群,锻造产业发展的主链主线。特别是主动对接深圳产业外溢辐射,按照“高大上”“链群配”(即高质量、高科技、高环保、高端化的项目,大投资、大规模、大牵引的项目,上档次、上层次、上效益的项目;产业链上下游的项目,集群化的项目,配套化的项目)的标准来定制设计项目,快速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更好服务保障深圳产业链安全。
▲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项目海洋智慧港
加快打造深汕智造城和深汕湾机器人集聚区“两大园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积极构建“一体两翼”产业格局,在西翼规划了占地面积约37.1平方公里的深汕智造城,计划打造“一带三园”空间布局,其中规划建设用地约22.6平方公里,产业及配套服务用地占比约65%,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等产业集群。正积极推动超大产业集中承载和龙头企业牵引,引进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深汕)项目,一期计划投资50亿元,二期计划投资200亿元,将建设60万辆新能源整车配套的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完全达产后工业产值将超1000亿元。在东翼布局了面积约13.5平方公里的深汕湾机器人集聚区,重点发展机器人等主导产业,打造集机器人研发设计、孵化加速、生产制造、系统集成、终端应用、展示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全产业链集聚区。目前已引进了三宝、显控等11家实体企业,以及哈工大机器人、锐博特机器人产业园、深汕湾科技城在内的3家产业园运营平台。目前,深汕智造城和深汕湾机器人集聚区已纳入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园区,前者入选全市11个创新集群区。同时,积极培育深圳先进制造业集群,深汕特别合作区已引进企业102家,其中94家来自深圳,其中已投产37家、58家正在加快建设、9家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助力深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汕特别合作区机器人集聚区
实施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营商环境行动。
以全方位融入深圳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持续推进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化提升,加快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建立一体化产业政策环境,出台《深汕特别合作区助力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确保深圳产业政策在深汕落地实施。营造一体化服务企业环境,完善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运用“一线工作法”解决问题。常态化推进领导干部挂点服务企业工作,“一对一”跟踪协调解决涉企问题和困难。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环境,优化精简审批服务流程,推动审批提速20%。升级政务服务大厅,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各镇便民服务点(代办点)基本覆盖,建立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塑造一体化法治秩序环境,强力开展扫黑除恶行动,全面提升公、检、法建设水平,推动“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普法和法律援助力度,培育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知法用法的法治环境。
二、打造深圳城市功能延伸、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新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河入海口
深圳作为快速成长的新兴超大型城市,教育、医疗事业起步晚、需求大,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与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相比,深圳教育、医疗等领域发展水平急需提升,每千人病床数和三级甲等医院数量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突出短板。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滨海新区,就是为了更好发挥滨海资源和土地空间优势,充分发挥深圳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疏解和延伸深圳城市功能,构建与深圳一体化的交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体系,高质量建设深圳都市圈副中心,为深圳超大型城市功能运行缓解压力。如此,既能够破解深圳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难题,也有助于缓解深圳城市运行压力,为深圳拓展城市功能提供了有效空间,同时带动深汕城镇化进程,形成功能完备的城市配套体系。
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被赋予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任。深汕特别合作区具备陆海联通、东西联动的地理区位优势,是深圳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一环。当前该区正以建设粤东交通枢纽门户为目标,加快“一站一港一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四港五站”“五铁五高”“五横六纵”的立体交通体系,以交通一体化助推区域发展一体化。
▲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高铁站效果图
轨道交通方面,重点加强与深圳重大交通枢纽的直接衔接,广汕高铁将于2023年建成通车,深汕高铁正在加快建设,两条高铁动脉将在深汕站交汇,深汕特别合作区将成为粤东重要的高铁枢纽,形成与深圳30分钟、广州40分钟的生活圈。
▲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站前综合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方面,深汕西高速公路正在推进改扩建工程,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深汕第二高速公路已纳入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预计2023年开工。两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深汕特别合作区将实现与深圳市区90分钟公路快速互达。与此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五横六纵”内部骨架路网也在加紧完善中。
▲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码头
港口运营方面,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于2021年12月开港运营,已有1个5万吨级工作船泊位,2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设计吞吐量450万吨/年。预计到2025年,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00万吨。规划到2035年,建设12个泊位,年吞吐量达到1800万吨。同时,推动小漠港疏港铁路规划建设,增强港口服务能力,实现与深圳盐田港组合联动,打造辐射粤东西北地区的货运枢纽港和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构建“房住不炒”的住房保障体系。
深圳面临住房土地供应量不能完全满足深圳市民的住房需求的挑战,需构建以都市圈为空间尺度的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考虑都市圈的人口规模结构、产业发展等因素,制定一体化的住房空间规划。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住房供应将支撑深圳市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助力深圳市率先落实“房住不炒”的目标。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理念,高标准建设“双六十”住房保障体系(即公共住房用地面积占居住用地面积达60%、公共住房建筑面积占居住建筑面积达60%),规划建设公共住房项目13个,已投入使用保障住房项目4个,共计3490套;在建公共住房项目9个,住房近2.2万套。争取到2025年,新增供应住房6万套,其中公共住房不低于4万套,更好满足“住有宜居”需求,将更好助力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深汕特别合作区保障房项目--深耕村
构建与深圳一体化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深圳的土地资源较为紧张,人口密度较高,在教育方面,尤其是高中学位有不容忽视的缺口。深汕特别合作区着力构建包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在中心区核心区域,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约12平方公里的科教走廊,承接深圳教育事业发展的公共资源供给的发展需要。2020年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招生入学;2021年南外深汕幼儿园投入使用。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深汕实验学校将于2022年9月开学,将填补深汕特别合作区高中教育的空白;加快建设深圳中学深汕高中园(含3所高中),主体工程将于2022年7月动工,计划2023年投入使用,4所高中共计提供1.29万个公办高中学位,可有效缓解深圳公办高中学位供需矛盾。深汕职教园规划加快推进。深职院深汕分校已启动建设,办学规模2.5万人,相当于再造1所职业院校,有力缓解全市技能人才需求压力。
▲深汕特别合作区南山外国语深汕西中心学校
构建与深圳一体化的高品质医疗体系。
结合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和增长趋势,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和质量提升,不断顺应人民对美好人居环境的需求。目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平稳运营,深圳、深汕医保正逐步打通,全区第一个三级综合医院——深汕人民医院正加快建设,规划床位800张,将为居民提供与深圳同等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步,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项目规划建设,推动四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医院,以社康站标准改造升级村卫生室,筑牢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助力深圳打造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板”。
▲深汕特别合作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航空应急演练
三、打造以深圳先行示范引领产城乡融合的现代化田园都市
▲深汕特别合作区田园都市
深圳城市人口多、收入高、工作紧张忙碌,对以康养、休闲、体验为特征的现代田园乡愁生活具有旺盛需求。深汕特别合作区资源丰富,生态优良,拥有50.9公里海岸线、115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区内山海林田湖草温泉等资源禀赋极佳,良好的环境资源可以作为深圳的生态后花园。深汕特别合作区围绕“田园都市”目标,在规划、建设、经营、治理等四大环节着力施策,近期正以“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建设为牵引,推动田园都市建设增点、连线、扩面、提质,加快由“点上开花”向“串珠成链”转变。
高标准规划设计。
以世界一流标准,高质量规划特别新城,强化规划的统筹性、前瞻性、保护性,以规划之美孕育田园都市之美,努力绘就城市未来发展美好图景。《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纲要(2020-2035年)》获中国城市规划协会2019年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连续3年面向全球开展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滨海地区城市设计、赤石河两岸地带规划设计国际咨询。其中,滨海地区《新生共栖》方案,获得2020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最高奖项——杰出奖。赤石河一河两岸《润泽之城》方案获得香港城市设计学会城市设计大奖(2021)“规划/概念类”大奖。
加快推进都市乡村建设。
围绕建设“田园都市”这一定位,深汕特别合作区2021年把乡村振兴纳入“三大攻坚行动”,统筹协调、示范引领,通过夯底板、补短板、强主板、锻长板,着力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以人居环境整治夯底板,实行“镇村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全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以基础设施改造补短板,补齐鹅埠、小漠、鲘门和赤石四镇集中供水全覆盖、垃圾转运、污水处理、村道硬化、厕所革命等方面的短板弱项。以“美丽圩镇”建设强主板,落实省、市攻坚行动要求,创建美丽圩镇,促进城乡融合,以镇域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以都市乡村示范带建设锻长板,在原有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基础上,规划建设5条涵盖24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惠及60%以上农村人口、能集中体现十类资源禀赋的“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由6位区领导分别担任带长,领衔推动“田园+都市”双轮驱动、比翼齐飞,计划2023年5条示范带全面打造完成。
▲深汕特别合作区乡村振兴重点村落鹅埠镇红罗村
大力促进共同富裕。
通过发展产业吸引一批外来人口实现共同富裕。深汕特别合作区现有常住人口9.23万人,“十四五”期间,人口预计纯增量约19万人,必然是一座以外来人口为主的新城。深汕特别合作区两个“千亿级项目”达产后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约10万个以上,将吸引众多其他地方的人到深汕特别合作区稳定就业和生活,成为深汕常住人口,实现富裕生活。通过建设新城转移一批本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建造一座滨海新区、产业新城,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前就业,转移一部分农村人口到城市,即可带动一批当地人就业创业,走上共同富裕。通过乡村振兴带动一批本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深汕特别合作区将用好“深圳市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应当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内实施”“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政策优势,发挥深圳乡村振兴主战场、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有机农业等措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未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增收渠道,实现致富目标。
▲深汕特别合作区田园都市一角--鹅埠镇水美村
来源:香蜜湖智库
作者:王延奎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