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住房保障 招聘 招商引资 比亚迪 企业开办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深汕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赤河情 > 望鹏山·美文荟

深汕观察|房产解冻,逐梦新城

房地产,是一个地方的表情。

12月2日,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布《关于启动过渡期商品房销售的公告》,宣告被冻结2年多的商品房市场解冻。《公告》明确指出,合作区内家庭限购2套(包含商务公寓),成年单身人士限购1套;合作区购买商品房套数不计入深圳其他区限购;只限个人购买,相关部门实施销售价格指导;商品住房和商务公寓限售5年。这消息一发布,就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

住房是安居之本、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实现新深汕人的“安居梦”,一个平稳健康发展的楼市必不可缺。合作区房地产的解冻,是体制机制调整工作的新成果,是坚持产城并进、实现产城融合的新起点。

策马扬鞭自奋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住房保障方面率先展开先行示范的探索。为了维持深汕特别新城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防止炒房客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合作区房地产市场从2017年5月开始进入冻结状态。现在解冻限购,并抽取目前待售的两个楼盘30%住宅房源用于解决合作区内企业员工的居住需求,同样也是为了有效抑制炒房,维持新形势下房地产稳定,集中力量加快新城建设步伐。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黄伟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合作区房地产政策将借鉴“新加坡模式”,以保障房为主。他表示,在合作区住房供应总量中,市场商品住房占比40%,公共住房占比60%(人才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各占20%),预计到2020年,全区将供应公共住房用地11宗,供应面积约140公顷,建设公共住房7万套。这个“四六开”,体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导向,必将提升新深汕人的生活质量。毋庸置疑,合作区住房市场的建设逻辑,与深汕新城的发展理念、思路和模式一脉相承、完全契合。

居住环境的提升和产业配套的升级都离不开房地产,需要加大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力度,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一方面解决新深汕人住房问题,另一方面,有效拉动投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高质量推进产业新区、滨海新城建设。这就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住房保障功能,让房地产业与产业发展战略、城市建设目标有机协调融合。要建立保障性住房房源和保障对象两张清单,调控住房市场需求,发挥房地产助推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积极效应,加快和谐深汕、幸福深汕建设。

住房问题是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房地产市场解冻,更需要加强监管。要按照中央“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要求,结合新目标、新使命,建立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加强预售商品住房交付和质量管理,健全房地产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强化普法宣传教育,从一开始就引导好、规范好房地产市场秩序,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要牢牢坚持房子居住属性定位不动摇,突出精准施策,严格落实责任,合理引导市场预期,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成为新深汕人心灵的家园。房地产开发商要发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善于利用深汕独特的地理环境,沉下心来经营,提升产品品质,塑造新城形象,奉献美好生活居所。

房地产开发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开发行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汕特别新城,房地产市场尤其需要更好地对接实体经济。只有房地产的城市是没有前途的,产城融合才是深汕的真正未来。目前,合作区仅有的两个取得预售许可楼盘房源都位于鹅埠片区。这里是深汕特别新城的起步区和先行区,也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至今,全区已供地的83个产业项目,大部分集聚于鹅埠片区,计划总投资386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683亿元。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坚定“产城并进、产城融合”的创业目标,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产城并进、产城融合,也必将成为深汕房地产业的一条主赛道。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合作区的房地产市场刚刚启动,在推动深汕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建设的新征程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唯有全面落实中央“房住不炒”要求,特别新城的房地产市场之路才能走得更稳健、更坚实,温暖更多深汕人住有所居的愿望。

宜居深汕,面向大海,四季花开;共享机遇,携手发展,实现梦想。(文/媒体人)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