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傍晚,鲘门民安村天水宫广场舞台上,鲘门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用清澈童声唱起新编疍家渔歌《逐梦海湾》,传统渔歌旋律与现代编曲碰撞出奇妙火花。
《逐梦海湾》由原创音乐人、深圳技术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何志铭制作。这首新编疍家渔歌在“车城有约 文荟深汕”2025深汕文化嘉年华暨渔歌新韵创艺市集上首发亮相,其美妙的旋律搭配鲘门中心小学学生们的渔家舞蹈,迅速现场“圈粉”,不少当地渔民听到熟悉的旋律,也跟着哼唱了起来。

取材经典 融合现代流行乐元素
“那段时间我在鲘门采风,和很多当地疍家文化传承人交流疍家渔歌,一听到渔歌旋律,很快就来了灵感。”何志铭跟记者介绍创作由来。
何志铭介绍,《逐梦海湾》这首渔歌新编以现代流行音乐为基础,朗朗上口,同时又融入了传统渔歌元素,展现传统疍家文化韵味。《渔民心向共产党》《擂茶歌》这两首疍家渔民最熟悉的歌曲融在其中,歌曲高潮部分的“啊咧啰”“啊咧啰”,也是来源本地疍家渔歌常用的语气词。

前奏引入传统疍家渔歌《渔民心向共产党》,引人入胜。歌曲第一部分主要是回忆以前的海上飘荡岁月,疍民传统上以船为家,一般不上岸,歌曲中的旧时风浪打竹棚、篱下灯影伴寒凉、阿爸不说当年苦等细节勾勒出当时的艰辛和风雨飘摇。
随即歌曲进入间奏部分,船儿迎来红太阳、岸上安居笑声扬等描述暗示了渔民苦尽甘来,迎来了好生活。歌曲的后半部分讲述了翻天覆地的新时代生活,智造山海、启新航等元素正对应深汕从农渔小镇到建设车城深汕的历程。
“渔歌是深汕的文化根脉,而深汕的发展,给了渔歌新的生命力。” 何志铭表示,希望通过音乐让更多人了解疍家文化历史,更了解立体多元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这里不仅有先进的工厂、繁忙的港口,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天舞台上,鲘门中心小学师生也对《逐梦海湾》进行精彩演绎。
冯惠丽是鲘门中心小学的老师,这次她和学生们穿上疍民的特色服饰,带上斗笠、渔网等常见物品,呈现疍家文化风采。
作为鲘门本地人,冯惠丽也是疍家文化传播推广的爱好者。在收到这次演出任务后,她立马根据歌曲内容,精心设计舞蹈,力争更完美呈现。由于平常还需要上课,冯惠丽只能和学生们抽出业余时间录音、排练,期间还遇到学生发烧感冒等意外,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最终完美呈现。

冯惠丽认为,疍家文化中的创新、团结精神,与深汕正在发展的智能制造产业息息相通。古老的渔歌在新时代重新唱响,也是一种文化自信与精神传承。
渔歌新编,道出几十年沧桑变化
一首渔歌新编背后,道出的是深汕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疍民这几十年的变化故事。

“以前我们吃住都在船上,常年飘荡在海面上。渔歌也就成为交流感情的一种形式。”嘉年华当天,81岁的疍民李稔亲临现场,讲述当年故事。
“不是所有的渔民都叫疍民。准确来说,是我们以前长年居住在海上的渔民,才是疍家人。”李稔讲述民安村疍家人历史。原先,他们“以舟为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疍民建立渔民新村,疍民陆续“洗脚上岸”,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创作来源于实践。《逐梦海湾》的诞生,并非单纯的文化创新,更源于深汕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渔歌里唱的是‘靠海吃海’,现在是‘智造山海’,歌声里的变化,就是深汕的变化。” 何志铭介绍,渔歌是深汕的文化根脉,而深汕的发展,给了渔歌新的生命力。
渔歌新编,唱出深汕嬗变。
曾经的深汕,还是以渔业、农业为主的偏远区域。如今,深汕特别合作区已落户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昔日的渔港小镇成了“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

以前渔民出海是为了捕鱼,如今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出海”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让中国汽车走向世界。
10月19日,年运力超百万辆的比亚迪“出海舰队”八艘巨轮陆续亮相深汕小漠港,从这里出海。今年1-9月,小漠港共出口汽车2.3万辆,超90%货源产自比亚迪深汕基地。深汕小漠港正以“华南外贸汽车滚装枢纽港”的身份进入全球视野……
逐梦海湾,深汕逐新梦。
(来源: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郑宽)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