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招聘 比亚迪 产业 机器人 汽车城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深汕
当前位置: 首页 > 视说深汕

赤石山歌唱出新韵味

  “出外游子返乡来,家家户户民宿开,深汕乡村大舞台,扶持政策款款来。”今年夏天,在广东省《乡村振兴大擂台》决赛中,一首客家山歌唱出了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民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受好评。这首山歌由赤石中学音乐教师朱小容与深圳市客家山歌协会常务副会长、“客家山歌王子”曾宪元共同演绎,引发了人们对赤石山歌的浓厚兴趣。

图片

  朱小容是土生土长的赤石人,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中学会了唱山歌。“外婆说尖米话,婆婆说学佬话(福佬话),大姑跟我说客家话,但跟妈妈的客家话还不太一样。”一大家子都是山歌爱好者,却能唱出不同的口音和韵味,也仿佛唱出了山歌的传承故事。

  老一辈:“山歌不唱不自在,山歌唱出心开朗”

  拿支草镰角搓搓,送给阿妹割草裹,割多割少正好转,不要岭头岭尾望阿哥。时隔数十年,80岁的何三妹仍然记得年轻时与伙伴们上山割草常唱的那首山歌。何三妹是朱小容外婆,家在大安村横坑村民小组,灰白的齐耳短发,扎着俏皮的小辫子,唱起山歌仍然嗓音清亮、神情快活:扛条扁担对岭上,望见油柑白茫茫,我说油柑不好吃,你说油柑配水透心凉。

图片

  山歌的歌词涉及劳作和生活的各种场景,曲调悠扬、琅琅上口。客家人通过唱山歌来鼓起干劲儿、消除疲劳,也抒发情感。正如何三妹所说:“山歌不唱不自在,山歌唱出心开朗。”

  朱小容的大姑朱秀英75岁,作为七姊妹中的老大,她青少年时总有做不完的活儿。她回忆:年轻的时候,村民们干活聚到一起就唱歌,上山割草、砍柴、下田耕地、修水库都会唱。独自一个人时,她也唱给自己听,歌声响起来,心情也舒畅了。

  新一代:“希望家乡的山歌能传承下去”

  随着日子越过越好,已经不再上山割草之后,何三妹慢慢也就不再唱山歌了,“算起来已经十五六年了。”而讲客家话的朱秀英后来出嫁后,周围的人都不讲客家话,唱歌没有伴,她差不多有五十年没开唱腔了。

  “过去,山歌既是人们劳作的一种需要,又是难得的群众娱乐;现在没有那种环境了,村民不进山不唱歌,娱乐依赖电视、手机,山歌传承面临困境。”朱小容感慨。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赤石山歌,朱小容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她从大姑朱秀英那里听到一首老山歌:龙眼开花枝对枝,两人相爱没人知,有人看见不敢笑,转弯转角笑眯眯。这首歌讲述的是旧社会青年男女偷偷谈恋爱的含蓄美好。朱小容听到后,十分喜欢,分享给曾宪元后,他大为惊叹。适逢他们要代表深汕特别合作区登上《乡村振兴大擂台》舞台,正在创作新词,于是有了灵感,花了十几天时间,邀人共同作词、编曲,完成了一首乡村振兴主题山歌,让老歌焕发出新的魅力。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山歌。朱秀英笑眯眯地说,本地一家特色民宿的老板还专门邀请她去演唱,听众的反响都很好。

  作为音乐老师,朱小容会把收集到的山歌教给学生,她认为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山歌是赤石本土文化,是上一代人的记忆。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喜爱我们自己的家乡文化。”

图片

  视点广角

  弘扬传统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曾宪元多年来致力于对客家山歌的挖掘、保护、学习和传承,曾多次深入深汕乡村采风,还把赤石称作是“山歌之乡”。在他看来,山歌是民间高规格文化,其文学性、艺术性和警示教育意义,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是值得赞誉的,很有必要传承下去。

  “山歌并不是人们以为的老土的、过时的东西。”曾宪元认为,山歌形象、通俗,有时又非常幽默、风趣,能很好地表达情绪,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容易营造艺术气氛。“用受过训练的嗓子唱出来,搭配现代音乐,让人耳目一新、久听不厌。”

  随着近年来山歌传承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山歌也在不断传唱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曾宪元就经常与朋友以山歌唱和,让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也变得生动有趣。还有一些当下社会生活主题的山歌流行开来,有人制作了疫情防控歌,引导老人小孩们按照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好个人防护。

图片

  “山歌是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是历史的脚印。”曾宪元说,挖掘、保护山歌,就是在挖掘、保护本土的、原生态的优秀文化,让大家建立起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文/程泉(深圳商报)

  图/左佛亮

  视频/黄杰(深圳新闻网)

  深汕特别合作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