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防控工作首当其冲的重要环节。在抗疫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在最前线的流调队员也被称作“侦察兵”,负责寻找病毒的“来龙去脉”,为及时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守好第一关。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称“深汕合作区”)取得疫情防控“双零”阶段性成果,离不开这支“侦察兵”队伍的默默付出。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重点在“防”。深汕合作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薄弱,公共卫生人才缺乏。林应和是今年2月份由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派来支援深汕合作区开展疾控工作的专业人才,担任区疾控卫监中心主任。到任后,林应和为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组建起一支11人的流调队伍并担任队长,队员来自区公共事业局卫健科、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和四镇卫生院。
今年5月,广东广州、深圳等地发生新一波局部疫情。在处置深汕合作区内一起“假阳性”案例中,林应和带领的区流调队争分夺秒做流调,虽说最后的结果有惊无险,但流调队也经受了组建以来的第一次“大考”,并从中积累了新经验,锤炼出真本事。
一起来了解这群战疫“侦察兵”奋力与病毒“赛跑”的故事——
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
今年6月11日,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接到通报:“5·21”疫情关联的1名次密接者张某,此时就在深汕合作区!
区疫情防控办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马上对张某采取“14+7”集中隔离措施并进行新冠核酸检测采样。区流调队随即出动,第一时间摸排张某在深汕合作区的行动轨迹,排查出两名密切接触人员——周某和马某。按照提级防控要求,区流调队对张某采取密切接触者的防控措施,对周某和马某采取次密接者的防控措施。
张某的第一次核酸检测结果很快就出来了:阴性!同时,周某和马某的核酸检测样本也于6月11日当天“兵分两路”,一组送到了深汕门诊部进行新冠核酸检测快检,另一组送到了市疾控中心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12日凌晨,区流调队拿到了深汕门诊部的快检结果:周某的样本初筛结果呈阳性!
这消息犹如重磅炸弹,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炸开了锅!指挥部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对周某居住的楼栋采取封闭隔离及环境消杀措施。
当晚对于区疫情防控办人员来说,注定是一个无眠之夜。指挥部办公室内灯火通明,急促的脚步声不断响起。电话听筒旁的声音虽有几分沙哑,但仍然坚定有力。流调队员们一边打电话,一边敲击电脑键盘,又不时地拿笔勾画,希望尽快核实周某行动轨迹,排查清楚其密切接触者。
这是区流调队伍成立以来第一次处置初筛阳性案例,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次重大考验。林应和当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综合分析了周某的行动轨迹,与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交流探讨后,倾向于研判周某是“假阳性”案例。
但是,流调溯源工作不能抱有一丝侥幸心理。
“我们要做最坏打算。” 林应和说。
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林应和和他的“侦察兵”们不敢放松警惕,坚持用好大数据等手段,继续全方位排查潜在风险人员,精准锁定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部署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凌晨4时,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主要负责人来到办公室,和工作人员一起等待市疾控中心的核酸检测结果。
等待的过程显得漫长而且煎熬。直至次日8时,市疾控中心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报告:周某的样本复检结果为阴性!所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流调”需要每个人积极主动配合
流调工作到底是如何开展的?复杂在哪里?如果接到流调电话,又该怎么配合呢?
通俗来说,流调就像拍一条Vlog(视频博客),需要详细描绘出主人公的点滴生活:旅行、逛吃、交流……但其实对于流调工作人员来说,他们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包括流行病学的规律、防护措施、接触史等等。如果遇到阳性病例,工作人员还要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封锁相关区域,现场排查。
深汕合作区目前缺乏专业的流调人员,区流调队员基本上都是兼职,来自区公共事业局和各医疗卫生机构。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队员们大多时候需要通过电话沟通的方式开展流调工作,边打电话边记录,笔记本很快写得密密麻麻。了解完流调对象基本情况,流调人员还要进行数据整理、行程比对、公安核查等等,复杂程度超乎常人想象。
区流调队员曾炜迎告诉记者,其实最令流调人员头疼的是,有时候打不通一些市民的电话,或者打通后对方以为是诈骗电话,随即挂断电话或拒绝配合调查,导致流调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这时候,就需要流调人员有充足的耐心去沟通,打开流调对象的心门,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流调工作不仅需要有技术支撑,更要求流调队员掌握沟通技巧和“侦察”本领,善于从“蛛丝马迹”中挖掘线索。
流调就是拨开迷雾,找出真相。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在此也借助“深汕视点”温馨提示广大深汕市民:遇到流调,请您主动配合、增加信任!需要提醒的是,流调工作人员在表明身份后,不会询问财产等与疾病传播不相关的问题。
深汕特别合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淑芳(深圳商报) 综合报道
稿件来源:深汕视点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