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称“深汕合作区”)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土地整备难题、乡村振兴短板开展“三大攻坚行动”,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近日深汕合作区在招商引资上再次重磅出击,为引进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深汕)项目落户,仅用35天就完成了40万平方米的土地整备。暖心的是,深汕合作区把土地整备做成了民心工程,充满温情的“榕树下议事会”既保障民意,又提升了效率。记者还走访了红罗畲族村,感受到了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深汕合作区加快推进“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在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宏大文章上落下关键起笔。
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的精神品质,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用智慧和汗水开创“深汕加速度”。特别是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后,深汕合作区抢抓“双区”驱动 “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三大攻坚行动”为主抓手,从特区、老区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全区上下主动作为、大干快上,各项事业正在提速提质提效。
▲深汕合作区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
诚邀比亚迪成功落户入驻
深汕合作区传承深圳效率
“三大攻坚行动”中,深汕合作区全区上下主动作为、大干快上,各项事业加速推进,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为发展模式,主动把握深圳所望、对接深圳所需、竭尽深汕所能、尽展深汕所为,充分发挥土地空间等优势,为深圳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属于深汕的力量。
记者从区科创经服局了解到,近日在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方面,该区又放大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在8月13日,深汕合作区管委会与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在深圳市民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深汕)项目(以下简称“比亚迪深汕项目”)的合作意向。9月9日,深圳比亚迪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在深汕合作区注册成立,并于10月15日拍下近40公顷工业用地。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投产后年产值预计达上百亿元,是深汕合作区近年来引进的投资体量最大、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龙头项目之一,也是打造深圳产业体系拓展、城市功能延伸新兴城区的生动注脚。
▲比亚迪深汕项目土地整备现场。
根据此次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拟在深汕合作区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项目,进行汽车零部件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等核心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制造。
项目落户于深汕合作区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占地面积约95万平方米,拟分两期建设,首期用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二期用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100亿元。深汕合作区还将为比亚迪项目预留三期土地。
据了解,该项目落地有利于带动汽车产业上下游项目集聚,对于深汕合作区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建设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具有重大的示范带动意义。
区科创经服局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讲述了该次合作的来龙去脉,就在今年5月29日,深汕合作区得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扩产需求,便立即与对方沟通对接,努力争取该项目落户。洽谈合作期间,区主要领导率队专程赴比亚迪集团坪山总部磋商合作,并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合作方向。同时,迅速成立了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项目工作服务专班,制定项目服务方案,在项目推进、供地、生产空间、产业扶持、人才招聘、住房保障、教育医疗配套、交通配套等方面进行全力保障,落实“企业需要什么就服务什么”的全方位服务理念。
从5月29日到8月13日,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双方就敲定了合作协议,刷新了深汕合作区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的速度和效率。
截至目前,深汕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100个(92个来自深圳),其中,已投产36个,开工在建36个,开展前期工作28个。计划总投资超60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近千亿元,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新材料、海洋产业、智能机器人等六大产业集群。
▲“榕树下议事会”改写村落的未来。
榕树下议事会画好同心圆
把土地整备做成民心工程
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与未来。随着深汕合作区全力开展“土地整备攻坚行动”,在充分保障群众合法利益的同时,如何高效地处理好征拆谈判尤为关键。目前深汕合作区正在把土地整备做成一项民心工程,这其中,各村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榕树下议事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深汕合作区的征拆谈判中,区、镇土地整备干部与村民在榕树下开诚布公,有事大家议、有事树下谈。今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鹅埠镇西湖村班鱼湖村民小组里一棵老榕树下,灯火通明,几名基层干部和数十位村民正在耐心交流。“重大项目会带来什么好处?怎么搬迁?”土地整备干部耐心细致解释,坚持把民生利益放在首位,在具体工作中,大家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打消每一个村民的疑虑,现场解决问题,确保村民合法利益。通过召集广大村民在榕树下谈心、数次入户宣讲,及时回应村民诉求,让村民切身感受到重大项目带来的红利。“榕树下议事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透出的真诚,让广大征拆业主和村民多了一分理解与支持。
“榕树下议事会”俨然已成为深汕合作区画好土地整备“同心圆”、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的特有“IP”,成为西湖、西南、红源等诸多村落迅速打开工作局面的独特模式,奏响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和产城融合、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
正是因为有着像“榕树下议事会”这样富有特色的模式,土地整备干部上下一心,助力深汕合作区土地整备工作打开新局面。数据显示,深汕合作区累计下发土地整备任务总量达63.46平方公里,2021年下发了5份预征地任务书,土地整备任务量为0.47平方公里。据区土地整备局介绍,该区目前累计完成征地协议签订33.87平方公里、土地移交约20.2平方公里,其中今年新增征地协议签订3.95平方公里,新增土地移交2.86平方公里,为深汕合作区重大产业项目、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项目、道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罗畲族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示范村。
“三农”工作频发力
乡村振兴开新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深汕合作区是深圳唯一拥有农村的区域,也是深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财政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的通知》,专门指出“深圳市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应当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内实施”。深圳市委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支持深汕合作区高标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年初,区农业农村海洋渔业局正式揭牌成立。至此,深汕合作区有了“三农”工作的专职机构,翻开了“三农”工作的新篇章。深汕合作区提出,区农业农村海洋渔业局不仅要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城建设发展同向发力、相互促进,还要当好实施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助力深圳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红罗畲族村位于深汕合作区鹅埠镇,是国家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走进村子,首先夺人眼球的是富有畲族特色的村寨门楼和影壁,还有宽阔的广场以及宽敞畅通的柏油路。红罗村党支部书记蓝壬生向记者讲述了红罗村的由来:目前红罗村全村50多户200余人,均为畲族人。1928年,徐向前率领红四师在周边作战,多次经过罗裙山一带宿营。当地村民为红四师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粮食,还用草药为伤员疗伤,书写了一段红色历史。红四师离开这里时,将此地命名为“红罗村”。
近年来,红罗村紧紧抓住了深汕合作区建设发展机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当前,深圳标准的红罗党群服务中心正加快建设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深圳巴士运营的现代化新能源公交车也开进了村里;深汕合作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5G网络全覆盖后,高速网络“飞入”这个少数民族村落;距离深圳市中心百公里远的村民们,享受着与深圳市区日益一体化的民生配套。
“过去我们是一个偏安一隅的穷山村,如今我们成为一个美丽宜居的桃花源。”蓝壬生说,村里2700亩土地全部自主开发,结合全区的“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规划,村里正与专业公司进行文化旅游康养产业规划,大力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活动,致力于将红罗村打造成以红色旅游、绿色生态为亮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深汕合作区坚持高点站位、高位谋划、高位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深度开展示范带规划、设计、实施、建设、运营、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参与式”规划,合理设置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
今年7月,深汕合作区印发《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2021—2023年)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明确要在原有8个示范村的基础上增点、连线、扩面、提质,力争用3年时间高标准建设5条三产深度融合、乡村风貌与都市品质兼容、体现未来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愿景的都市乡村示范带。5条示范带建设将掀开深汕合作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崭新一页,真正推动乡村振兴由“点上开花”向“串珠成链”转变,努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宏大文章上写下深汕的精彩篇章。
▲深汕合作区着力打造有山有水、体现生态自然的“都市乡村”“田园城市”。
(记者 香港商报 余丽龄 蔡易成 通讯员 左佛亮)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