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住房保障 招聘 招商引资 比亚迪 企业开办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深汕
当前位置: 首页 > 深汕特别合作区 > 深汕网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归档信息专栏 > 政务动态

深汕合作区:工业“亿元楼层”折射“深汕速度”

  自动化机器手臂精准地完成抓取,贴片机不停地吞吐着电子元器件,工人控制着电脑保证产线运转……5月22日晚上8时,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的深圳市显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显控科技”)生产车间内,工人们仍在紧张地进行生产。

微信图片_20200605085624.jpg

  “作为这一领域的技术龙头企业,我们有信心结合深汕合作区重点打造的机器人产业,成为能够吸引带动这一产业落户发展的领航型企业。在完成升级改造后,企业年产值可达到10亿元。”在生产车间,企业行政与人力资源总监韦海军说,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深圳40年前起步时期的建设热潮。

  像显控科技这样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深圳第“10+1”区的背后,是深汕合作区的篷勃发展。当前,深汕合作区正不断集聚优势产业项目,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2月底,深汕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89个,82个来自深圳,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900亿元。

  显控科技:“竖起来的工业园区”

  2019年,显控科技正式落户深汕合作区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以工业自动化可视触摸控制和可编程控制技术为核心,专业为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提供高科技自动化控制核心部件及成套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

  目前,显控科技入驻区属国企——深汕投控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并运营的深汕时尚品牌产业园,生产区域共有7层楼,建筑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跟传统的工业厂房相比,这栋楼宇宛如“竖起来的工业园区”。企业的100多名工人分布在人机界面、可编程控制器、显控控制器、步进电机驱动器、伺服驱动器等产品生产线上。

  “后续还将对整个产业楼进行优化布局,并逐步增加‘机器代人’平台。”韦海军告诉笔者,下一步,在完成升级改造并逐步提升产能后,我们在深汕合作区的产值有望达到10亿元,差不多每半层楼的产值就能达到亿元。

  疫情期间,显控科技也成为了一家战疫企业,该企业生产的人机界面、可编程控制器等自动化控制核心部件,全部服务于国内的口罩机、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为众多企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展现出了显控科技的战疫“硬核”实力。

  “扎根深汕,做大做强”

  “我们经常跟人介绍我们在特区中的特区,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深圳40年前起步时的建设热潮,不仅仅是建设工地,更是这里的人有那种干事创业的氛围。”韦海军说,“之所以来到深汕合作区,除了深汕合作区充足的产业空间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深汕合作区各部门按照深圳质量和标准的贴心服务,让我们有了充足的信心,扎根深汕,做大做强”。

  作为首批进驻深汕合作区时尚品牌产业园的科技企业,显控科技正是深汕合作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等先进产业集聚区的一个缩影。

  “我们有信心发挥我们企业的技术带动效应,不断吸引上下游企业进驻,将这一产业在深汕合作区做大做强。”韦海军说,深汕合作区规划打造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智能制造需要先进的控制传感技术和软件网络技术,作为工业4.0的核心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也是这一领域的领先企业,显控科技将逐步发挥核心技术的带动优势。

微信图片_20200605085656.jpg

  落实到位暖企“硬十条”

  深汕合作区倾力打造的“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名为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小镇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5.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9万人、就业人口12万人,已纳入深圳市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成为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2019年,深汕湾机器人小镇首发项目——深汕湾科技城一期工程加快建设,同步动工建设三宝机器人产业园等11个机器人产业项目,2个加速器项目,储备了20余家优质企业。

  产业兴、城市兴。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底,深汕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共89个(82个来自深圳),其中已投产项目26个,已动工建设项目34个,已供地未动工项目29个,计划总投资超过49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900亿元、预计年税收约67亿元。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表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生事物,深汕合作区正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努力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巨人的肩膀上建设发展。2020年是深汕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全面履职提升年”,全区广大企业和在建项目正按照“外严防输入、内严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继续加大力度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不麻痹、不松劲、不厌战,在此基础上,全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结合企业在复工复产、达产增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解决“难点”、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把深圳惠企“十六条”、深汕暖企“硬十条”落实到位。同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着力壮大新增长点,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以“深汕加速度”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撰文】徐剑

  【摄影/视频】朱洪波

  文章转载自《南方日报》6月3日AⅡ08版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