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先行示范飞地模式推动变农村为城市、变老区为特区。图为起步区鹅埠片区。
每当华灯初上,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管委会大楼前的创业广场就成为居民们的活动主场:小朋友结伴在这儿练习轮滑,年轻人支起羽毛球网以球会友,老年人带来音响舞动身姿……人头攒动,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是一座正加速崛起中的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注脚。
在创业广场的正中央,立着一座“浪花”造型的紫铜雕塑——一只大手拉着一只小手,寓意深圳拉着汕尾、特区拉着老区,共同续写新时代春天的故事。
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成立,在万众瞩目中,深圳第“10+1”区诞生,成为深圳最年轻的区,也成为了深圳唯一拥有农村的后发展地区、一片百业待兴的红色革命热土。当年,成立经济特区,是为全国的改革发展“杀出一条血路”,而成立深圳第“10+1”区,则是通过飞地经济的模式推动“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老区变特区”,走出一条先行示范的新路。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深汕湾畔,468.3平方公里的大地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刻都在书写新的传奇:147米高的特区建发·东部新时代大厦、211米高的深汕绿地中心、248米高的深投控创新中心。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高度的背后,让人感念的还有这座城市的速度和温度:以100天的“深汕速度”实现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从立项到封顶建成、首个“城市生态休闲会客厅”赤河广场正式启用、首个直饮示范水厂正式通水、首个以深圳标准建设的学校——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9月1日将开学、首个三级综合医院正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首个保障性住房项目深耕村即将全面封顶……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从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到生机勃勃的产业集聚区,从对口帮扶的产业转移园,到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深汕合作区在实干中不断从跨越走向新的跨越。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时刻望鹏传承深圳精神。
时刻望鹏
复刻深圳基因,传承深圳精神
“抬望眼,已经是深夜,但我不能现在就回宿舍,我不能把今天的工作留到明天,因为明天更忙。上次去市里交流学习时,在一个小册子看到一句话,很喜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这是深汕合作区一位中层干部在深夜11∶38发的朋友圈。
“5+2”“白+黑”,这是深汕合作区的工作常态。每一位深汕合作区的“拓荒牛”血液里,都流淌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的深汕精神。
在深汕合作区中心区,一座状似大鹏、面向深圳的山峰,得名“望鹏山”。在深汕合作区揭牌一周年之际,该区首份综合性杂志《望鹏山》正式创刊。
时刻望鹏。“望鹏”发展是前提,带动老区、带富老区是根本;“望鹏”是一种期望的表达,更是一种不放弃的倔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在这份杂志的创刊词上这样落笔,阐释了“望鹏”的深刻内涵。《望鹏山》提醒深汕人秉承特区基因、弘扬特区精神,努力加快实现与鹏城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作为深圳第‘10+1’区的深汕合作区,是深圳的一块‘飞地’,不仅承担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责任,而且肩负着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历史使命。”在第二期望鹏大讲堂上,深圳党校袁晓江教授为深汕合作区的青年上团课,重温拓荒牛精神,勉励奋斗者们在望鹏中飞扬青春。今年推出的望鹏大讲堂已累计举办了七期,成为了深汕合作区坚持深圳标准、深圳质量、深圳速度、深圳精神的精神课堂。
望鹏山公园、望鹏大道、深耕村、深颐村……在深汕合作区,不轻易间就能遇到类似的文化地标,昭示这是一座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巨人肩膀上建设的特别新城,是一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答卷。
“现在的深汕合作区,正在实现与深圳政策贯通、交通互通、资金融通、人才畅通、民心相通的一体化发展,我们过来发展特别顺利。” 深圳市显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斌这样感言。2019年10月,显控科技将总部从深圳南山迁至深汕合作区,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深汕合作区是全国首个由“飞出地”全面主导建设管理的飞地城市。它以深圳市一个经济功能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截至目前,全区11个区直机构、5个市驻区机构、6家区属国企已实现履职,在保持机构精简的同时,深汕合作区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参照行政区设置了完善的公检法系统,为法治深汕的快速崛起保驾护航。
“我们现在每天收看深圳卫视,关注深汕合作区和深圳的新闻。”鲘门镇百安村村民黄阿伯表示,水、电、气、电视、公交、通讯等所有城市基础配套服务已实现与深圳一体化发展,非常方便,就连来住民宿的客人都以深圳为主,这是以前不曾想象得到的。
在世界三大湾区中,飞地经济都扮演了不同的重要角色。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有序发展‘飞地经济’”。同年8月18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深汕合作区正式由广东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深汕合作区飞地模式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省市派出考察团前来交流,这里也成为了先富带后富的样本。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时刻望鹏传承深圳精神。
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宜业宜居宜游新城。图为风光涟漪的小漠湾。
放眼国际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
城市建设,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468.3平方公里的土地,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50.2公里的海岸线,山林湖海湿地温泉应有尽有,钟灵毓秀不可多得。
深汕合作区的规划建设一直是省市主要领导关心的重点。省市主要领导均对深汕合作区的规划建设作出明确的指导、部署。为此,深汕合作区将规划引领作为新城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在统筹中规划、在规划中统筹,一张蓝图绘到底,对标国际一流,汇聚各方才智,全力把深汕合作区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
早在深汕合作区揭牌之前,区总体规划等工作已经铺开。2018年7月举行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17-2035)纲要》专家咨询会邀请了来自全国城乡规划、生态环境、海洋、交通、建筑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工作的班底成员。
“参照雄安新区的做法,深汕合作区的新城规划和发展不能追求速度,要实现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要为后续的建设发展预留弹性空间。真心期待这座深圳创新发展的新城能够创造更多精彩,为全国提供一个全新的质量样板。”咨询会专家组组长、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如是说。
截至目前,深汕合作区已累计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50多项,先后开展了包括50平方公里中心区、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滨海地区、“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等4次国际咨询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顶级设计团队参与。
“深汕合作区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我们希望将深汕合作区核心资源区域建设成为一个基于多元化城市建构理念的新城市。”加拿大著名设计师米歇尔·匋克美在实地踏勘后,创意灵感泉涌。他所领衔的团队凭借《共生绿都》方案在49个全球设计团队中脱颖而出。如今,这个方案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看似宏观的城市规划,正在改变每一个深汕人的生活。这座城市的规划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一个个星罗棋布的村落。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红罗畲族村搬出了大山,现在区里又给我们村作了详尽的整体规划,并且逐步导入资源,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深汕合作区红罗村委会主任蓝榕来介绍,红罗正全力打造畲族文化旅游小镇,在保留原有民居特色的基础上,增设生态湿地、景观林地、运动场地等设施,有信心以美景美酒美食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接待好八方来客。
产业兴城
前瞻布局造就产业高地
深汕合作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距离深圳边界60公里、距离深圳中心区约120公里,距离广州和汕头均约200公里,是广东省发展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
目前,连通深圳和深汕合作区的交通大动脉有深汕高速、2013年投入运营的厦深高铁,时速350公里的广汕高铁加快建设中。时速350公里的深汕高铁今年开建,全区“三港四站”“四铁五高”“五横六纵”内外骨架路网交通体系加快形成,与深圳半小时经济圈、与广州等珠三角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将在几年后实现。
深汕合作区初创时期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但深汕人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前瞻眼光,借助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强化交通优势,打造产业集聚发展后发优势,实现了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飞跃,正逐步打造为产业高地、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
实体经济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深汕合作区坚持实业兴区、产业兴城和高质量发展,招商选资坚持高新技术项目、重大项目、规模集聚项目“三优先”。 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区已实现供地产业项目89个,其中82个来自深圳,计划总投资超49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900亿元,并已初步形成以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机器人等为主的产业集聚。
为了提升全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深汕合作区按照“一中心四组团”产业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各展所长。
中心组团打造政务服务区和高端商务区,重点发展商务金融、政务、公共文化和科技孵化服务业等。今年3月18日,深汕合作区中心区建设启动暨望鹏山公园开工,近期成立的中心区建设指挥部,全力将中心区作为深汕之“核”、新城之“芯”,打造成为全区加速度奔跑、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和“动力源”。
在高举产业旗、走好先行路的鹅埠西部组团,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如今,鹅埠片区已有72家供地产业项目落户。伴随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深圳威视数据中心相继进驻形成矩阵,深汕合作区已纳入首批广东省级大数据产业园。
北部组团打造“深汕心脏”、守护“城市绿肺”,依托科教大道打造科教创新发展功能轴,依托赤石河打造“一河两岸”滨水特色景观带,以圳美绿道和创智路为依托,打造沿山生态发展带,结合优越自然本底建设美丽田园,打造康养度假区。
在念好“山海经”、打响“文化牌”的南部组团,小漠国际物流港和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加紧建设。作为深汕合作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重要项目,小漠国际物流港承担深圳港的喂给港功能,未来将以港口为龙头,完善以港口物流、临港产业、城市服务、旅游休闲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海外仓、边境仓等物流设施建设,打造为粤东核心海港枢纽及综合性海港商贸区。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基于小漠湾海岸线、白沙滩、赤湖、赤石河等优质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深汕合作区的“城市厅堂、艺术殿堂、创业学堂、度假天堂”。
在精耕未来产业、展现名镇风采的东部组团,依托厦深高铁鲘门站,力争打造的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的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和深汕海洋智慧港、百安渔港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中。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已纳入全市三个机器人产业园之一,成为全市机器人产业发展重点集聚区。小镇首发项目——深汕湾科技城一期工程加快建设,同步引进华睿丰盛等11家实体企业,以及深汕湾科技城、锐博特创新基地等两个产业平台项目,同步储备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中航联创、赛迪研究院等多家优质企业。
当前,深汕合作区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做好深圳产业补链、强链、延链、稳链工作,聚焦发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技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深圳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营造新阵地。
首个“城市生态休闲会客厅”赤河广场。
以民为本
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特区带老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创设深汕合作区的初心和使命。
“这里曾经是粤东地区最落后的片区之一,四个镇没有一所高中,没有医院只有卫生院,一些老人生病住院要往隔壁的惠州市惠东县送,年轻人谈恋爱连个看电影的影院都没有。”鹅埠镇居民李柳平说,自己在深圳工作多年,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随着深汕合作区纳入深圳第“10+1”区,不管是大企业的就业机会,还是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保障,都在发生质的飞跃,这让她安心回来发展。
教育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今年9月1日,深汕合作区建设的首个深圳标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将迎来首批深汕学子。该校从南山调配了教学骨干力量,从全国各大师范名校中招聘了一批优秀毕业生老师,软件硬件配齐配强。
“我在深汕合作区买了房,孩子也可以上南外了。”来自湖南、在鹅埠镇开便利店的李伟祖孙三代将根扎在深汕合作区。对深汕合作区的孩子家长而言,正在推进中的深圳市百外教育集团深汕校区、深汕高中园、深汕高级中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每一个教育礼包都值得期待。
同样值得期待的还有拔地而起的人才住房和加紧推进的三级综合医院。深汕合作区首个人才公共住房——深耕村13栋高楼即将全部封顶。深汕合作区出台的住房制度改革“双六十”政策规定,公共住房用地面积占比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公共住房建设面积占比居住建筑总面积均要达到60%。三年内深汕合作区规划建设7万多套人才安居房,到2035年将建设约40万住房,足以支撑上百万人口的城市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这座新兴城市更宜居、民生幸福标杆的成色更足,目前深汕合作区的市政基础设施按300万人口的城市规模来规划配备。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有高楼大厦,又有农家小院,既有宽敞马路,又有乡间小道;既有清雅书卷气,又有人间烟火气。为了让本地村民更好地共享新城发展成果,深汕合作区正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起百日攻坚冲刺行动,加快建设具有深圳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田园都市”“都市乡村”。
深汕湾畔,涌动的春潮蕴藏着砥砺前行人的澎湃动力;圳美绿道,巍峨的群山铭记着开拓创新者的使命担当。进入全面履职提升年和发展关键期的深汕合作区,正不待扬鞭自奋蹄,全力跑出加速度。
石义胜/文 张贵/图
文章转载自《深圳特区报》8月26日AIII·1版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