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半课堂内,孩子们正认真写着作业;韵声文艺室内,老人们兴致勃勃地学习乐器演奏;室外球场上,村民或打乒乓球、或打羽毛球,欢笑声一片。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
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
赤石街道洛坑村党建文化广场
都能看到这幅温馨融洽的场景
废旧的洛坑小学经改造后
实现由“旧校舍”到党建“新阵地”的蝶变
成为集党建宣传、民生服务、文体活动于一体的
综合性党建文化广场
开设四点半学堂
解村民关切问题
“过去,洛坑村一直缺少一处村民休闲活动场地,村民们聚在村中的大榕树下拉家常,树上不时会掉下枯枝砸到头上,而且这块区域时常有车经过,也会给嬉戏玩耍的孩子们带来安全隐患。”洛坑村村民、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李剑飞介绍。
2024年,洛坑村委决定对废旧校舍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党建文化广场,目前已设立志愿者服务站,建成四点半学堂、韵声文艺室、图书室等室内活动场所,室外区域标准化改造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匹克球场、乒乓球台、滑滑梯等运动场地,还配备了广场座椅、公厕等设施。
四点半学堂开设后,这里成为村里孩子们最爱去的场所,学堂开放时间定在晚上7点半,每天这个时刻,孩子们就自觉地背着书包来到课室学习。村里还专门为孩子们配备了几名党员志愿者和志愿教师,辅导孩子们的功课。
刘桂霞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听说村里开设了四点半学堂,她主动请缨当起了辅导教师,目前她累计辅导学生2500人次。最近,深圳中学高中园的学生志愿者们也来到四点半学堂,为孩子们进行课业辅导,在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带领下,大家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三年级学生黄峻媛说,村里的四点半学堂学习氛围很好,而且有老师辅导,她非常喜欢这样的环境,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过来学习。
“孩子的学习是村民最关注的话题。”洛坑村党员志愿者陈秀红说,村委专门组织过调研,发现孩子的课后辅导问题大家最为关心,因此专门研究解决村民这项最关切的问题。
搭建交流平台
增强村民凝聚力
韵声文艺室内,73岁的村民叶景红弹奏电子琴,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刚弹完,一旁认真聆听的村民热情地鼓掌叫好。
叶景红早年曾自学过拉二胡,因农活繁忙,已有几十年没再碰触乐器,现在他担任韵声文艺室的管理员。
“现在村民的生活都好起来了,虽然大家都没有音乐基础,但有一个这么好的场地,都想过来学习。”叶景红感慨。
室外球场上
村民们挥拍击球
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党建文化广场
成为洛坑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目前,洛坑村曾经分散的三支广场舞队伍已合并成一支新的舞蹈队,这些成员也成为洛坑村志愿者服务队的主力成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已有100多人,共参与了110多项志愿者活动,涉及环保、党建、教育、医疗、消防等方面,活跃在深汕各个角落。2024年8月,洛坑村志愿者服务站揭牌,成为深汕首家村级志愿者服务站。
随着村民的凝聚力增强,洛坑村呈现出蓬勃的朝气。2024年6月,在深汕特别合作区首次举办的区级龙舟赛上,已有近80年没组队参赛的洛坑村龙舟队员团结一致,苦练1个多月,最终斩获亚军头衔;2025年春节期间,洛坑村还举办了首届乡村春晚,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完成了20多个文艺节目,村民聚在一起共迎新春,现场氛围热烈融洽。
“打造党建文化广场是为了增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从而进一步增强村里的凝聚力、向心力。”洛坑村党支部书记叶伟华表示,党建文化广场是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纽带,让党建有阵地、服务有载体、活动有场所,对强化党建引领、促进和谐有着重要意义。下一步,党建文化广场还将增设舞蹈室等设施,让村民共享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村民幸福感。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