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冰深村第一宗农用地集体流转,也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土地流转工作的一个缩影。“冰深村是全区目前规模最大、示范效果最好的流转后垦造水田的典型案例。”区农业农村和海洋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撂荒地经过流转,再打造成标准农田,可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
今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积极倡导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开展规模化种植、引进现代农业项目,加快解决农村土地碎片化、撂荒、非粮化等问题,稳步提升规模经营质量,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也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政策讲透彻了:依法、有偿、自愿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流转到底是好是坏啊?”“把地租出去划不划算呢?”李清辉还记得,有企业要集中承包村里部分农地的消息传出后,村民们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对着流转方案讨论得热火朝天。乡亲们也经常上门询问,大家都很感兴趣,想赶紧问个清楚。
村“两委”干部、村小组带头人及时向大家解释:
土地流转采取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自主平等协商确定流转的方式、期限、价款和具体条件,采用统一的制式合同和规范流程,在关键环节做到公开透明。
“小田变大田”后,土地集中成片,增加了可耕种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规模效益,可以实现村民、村集体和流转企业“三赢”。
在当前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严守耕地红线的形势下,以前想种什么种什么、什么值钱种什么的做法行不通了,永久基本农田要种粮食,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就这样,他们主动当好“宣传员”,把政策形势、利弊风险讲透,化解了村民心中的疑虑。同时,他们也化身“联络员”,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在民主决策的同时做到灵活调配,实现村民个人和村集体利益的平衡。
走马埔村种的沙葛个大、清甜,收益好。部分种植户不想流转土地,村里就集中划出一块地来,让他们自己耕种。冰深村党支部委员李天瑞说,他们充分考虑各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引导流转工作。
为了让村民更安心、放心,村“两委”干部还要当好村民与流转企业之间的桥梁。李天瑞在驻点横坑村期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一家一户地聊,带队现场测地、核对,谈青苗补偿款。
经济账算明白了:释放劳动力、省心又省力
“土地流转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释放土地价值的必然要求。需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我们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服务’,花大力气宣传讲解,挨家挨户说通说透,把疑惑解答清楚,把账算明白。”冰深村驻村第一书记盛亚军说。
冰深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破冰”,离不开老村主任陈镇宝这位带头人、领头雁的现身说法。陈镇宝家有5亩8分好地,种了七八年的芭乐和南华李,是一家9口人的重要生计来源。作为懂政策、有觉悟的老干部,他很清楚当前形势下农地“非粮化”的危害、各家各户零散种植也没有前途,毅然第一个签了合同。
陈镇宝有文化、有威信,李天瑞跟他一起,帮每家每户村民算清经济账:一亩水稻田,从播种到收割,成本差不多要800块钱,单打独斗很辛苦、靠天吃饭收益差;流转出去,租金就有1000块钱,省心省力有保障,还可以腾出人力干别的。大伙心里一下子就亮堂了。
示范效应显现了:安心奔“钱”程、未来有保障
土地流转,不仅要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还要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保障他们的未来生活。事实上,地流转出去了,村民除了地租,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收。
部分村民受雇参与场地平整,承包公司还承诺,开展规模化种植后,会优先招聘本村有种植经验技术的、已流转土地的农民做田间管理,相当于一个人可以拿到两份收入。
不种田的人也有出路,可以“家门口就业”。“不管是进厂当普工,还是灵活就业打小工,就近找工作都不难。”李清辉说,村“两委”还积极帮大家想办法开拓经济来源。
“打工不出门,种地也分红。”就这样,经过讲解、示范,没了后顾之忧,有了更多选择,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把自家的地“托管”给第三方,腾出手来安心奔“钱”程。
今年7月,横坑村首个连片地块42户全部签约,每签一户,挖掘机就进场平整一块,目前地块的平整工作正在收尾。与此同时,按照小步分期、多点开花的策略,冰深村后续几个地块的协商谈判工作已经启动,好消息不断传来。
目前,甘树下村小组一宗126亩的地块已达成意向,正在逐户签合同,走马铺村小组、北芴村小组和横坑村小组二期等地块正在洽谈中。“横坑开了个好头,各个村(小组)都跟上来啦!”冰深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们的笑声更多了。
文/程泉(深圳商报)
图/翁荣兴、黄路平(深汕土地管理公司) 盛亚军(冰深村)
深汕特别合作区融媒体中心综合报道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