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招聘 比亚迪 产业 机器人 汽车城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深汕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赤河情 > 望鹏山·美文荟

赤石村名由来

  赤石镇地处海丰县西北部,北与惠东县 接壤,东北距海城镇51公里,面积306.8平方 公里,人口21798人。以镇政府驻地赤石圩为 名。现辖赤石、新联、新里、新城、大安、 碗窑、明溪、冰深、洛坑、圆墩、明热11个 村委会和赤石、圆林2个社区居委会。该处原是荒地,属金石寨村叶氏所有,明末天启 年间(1621-1627)马头岭村李氏买下此地建打 铁店,因听风水先生说此地是“洪炉地”, 应有洪姓共居方能发达,故从新城村迁来洪 姓共居此地,至清初逐渐发展成圩集。因市 容街道呈日字形,故称“日隆圩”,清朝中 期,又信风水先生之言,说“洪炉地”取名 “日隆圩”不妥,因“洪炉地”的烘炉乃赤 石头筑成,改为“赤石圩”较妥,逐改今 名,沿用至今。

  新城村( Xincheng Cun)。距离海丰县城 52公里,位于赤石镇政府东部2公里处,属赤 石镇新城村委会驻地行政村,人口650左右。 相传建于元朝初期,称“元新寨”。

  该村是 一古村落,坐向165°,呈方形,面阔92米,进深114米,村前有一池塘,有3个寨门,正 门坐北向南,东西各有1个侧门,寨门各建 有宽5.75米,进深5.4米,高6.5米的门楼,村 寨四角边缘各建一座方形的炮楼,炮楼均有 小门连接寨内,四周围墙用灰沙夯筑,厚0.7 米,高4米。明末清初,常有山匪为患,为防 匪类危害,该村把原围墙4米升高为5米,人 们称为“升城”,当地语言“升”与“新” 谐音,后来改称“新城”。 

  该村属河流冲积平原,聚落沿河东、西 方向呈块状分布,寨内建筑多为平房式岩石 瓦木结构,整齐规一;寨外建有部分钢筋混 凝土结构的楼房,后寨容貌受到一定影响。 经济以农为主,种植水稻、葛薯、番薯及蔬 菜等,水果以柑橘为主,兼营竹编及木器加 工。

   该村侨属与港澳同胞家属占90%以上, 有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700多人。村紧靠赤石 河大安支流,水泥公路直通赤石镇连接广(州) 汕(头)公路。水陆交通比较方便。

   金石寨村( Jinshizhai Cun)。距离海丰县城51公里,位于赤石镇政府南侧200米处, 属赤石镇赤石村委自然村,人口1000多, 有30多姓氏。相传建村前原是荒山野岭, 有一条山坑,长满金黄色竹子,故称“金竹 坑”。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先由谢姓搭 棚建居,后谢姓迁居茶园岭,再由叶姓建村 迁居于此,在村前挖池塘时挖出一种赤黄色 类似黄金的小圆石,人们称为“金石”,金石寨由此得名。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为 海丰西北部山区贸易集市,至清代乾隆年间 (1736-1795),赤石圩日盛,遂为其取代。原 有大巷地名叫圩巷,现改名为“金带街”。

   该村北部以前是丘陵,现在是镇政府所 在地和西片住宅区,西部为河流冲积平原, 现为住宅区,东临赤石河。聚落沿河东北、 西南方向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平房式岩 石瓦木结构。村围墙属古代城墙,为贝灰、 沙、黄土混合夯筑,十分坚固,并分布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村民除从事农业外,有半 数村民从事木工、缝纫、建筑、鞋面加工、 五金修理及小商贩、服务业等各行各业。东面紧靠赤石河,建有老码头,可与外地通 航。赤石至吉水门公路经此,可连接国道、 省道。 

  深涌村( Shenchong Cun)。距离海丰县城52公里,位于赤石镇政府南面2公里处,属 赤石镇新里村委会自然村,人口210人左右。 相传村东面300米处的河水深且急,浪又高。 当地人称“浪”为“涌”,故有“深涌”之 称。村边有一天然避风港,400多年前赤石 圩与外埠通商,船只多于深涌港湾停泊,于岸边搭棚住宿,后部分船工带来眷属于此定 居遂成村,村仍以“深涌”为名。 

  该村西北为丘陵,东部为河流冲积平原。面临赤石河圆墩河段,聚落沿河东北、 西南方向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平房式岩 石、土砖瓦木结构。农业种植水稻、柑橘、 花生等。多数村民置有船只,捕捞鱼、虾、 蟹及贝类等。有水泥公路直通广(州)汕(头)公 路,水路可通航小漠港等地。 

  “深涌”是“风河渡口”。古代“风河 渡”是惠潮官道的必经渡口,为官办船渡, 由官府出钱造船,雇用船夫,宿于渡口,使 过往行人早晚有渡通过,且免交渡钱,故后 来称作“风河义渡”。此处河面宽阔,西侧 山坡上葱松翠绿,河中碧水波浪涟漪,河岸 竹影倒悬水中,每当久阳西下,点点舟楫和 那只只幕归树,彩霞辉映,山色绮丽,构成 一幅极之迷人的画图,人称“风河晚渡”, 为海丰县古八景之一,因而引来了不少名人 骚客赋诗作文。现录姚元诗一首于下:“溪 光潋滟晩融融,夹岸青山入境中。野水留连 远天碧,轻桡容屿夕阳红。行人不惜重回 首,舟子无劳便趁风。却美临渊垂钓者,忘 机鸥鸟任西东。” 

  塘尾村( Tangwei Cun)。在海丰县大安 河上游,距海丰县城60公里,位于赤石镇 政府东北部9公里处,属赤石镇大安村委会 驻地自然村,人口230人左右。1940年张氏 从紫金县乌石迁此,开设客栈和杂货铺,后 逐渐有人迁入形成村,近年来不断有人迁入 该村,人口逐渐增多。因村建于水塘尾处而 名。地处河谷地,东、西两面为丘陵,中间 为河流冲积平原。聚落沿河东西向呈块状分 布。建筑多为岩石、土砖(墙下段为岩石,上 段为土砖)的平房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 房。农业以种植水稻、葛薯、沙姜为主,兼 种蜜柚、柑橘、西番莲等水果。兼木工、缝纫、理发和小商店等,有粮站、医疗站、水 电站等,有公路直通赤石圩。 

  鸡龙山村(Jilongshan Cun)。距离海 丰县城64公里,位于赤石镇政府北部13公里 处,属赤石镇大安村委自然村,人口60人左 右。古代为陆丰至惠州的官道驿站,因村北 一山头状似鸡笼,故称鸡笼山村。后人为雅 称和书写方便改为今名。大革命时期,这里 是农会组织活跃的地区。1927年大革命失败 后,遭国民党反动派的血洗劫,1946年又遭 土匪“大鸡六”祸害,居民仅剩七户。解放 后,外地居民迁入,人口不断增加,最多时 人口达130多,后逐渐迁往村委会驻地的塘尾 村,人口又不断减少。该村三面环山,中间 为河谷地,聚落沿河南、北向呈块状分布。 建筑多为平房式岩石土砖瓦木结构。农业以 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西番莲、柑橘、葛薯、 沙姜等经济作物,原来该村还有村民从事烧 炭等副业,简易公路通赤石圩。

   碗窑村(Wanyao Cun)。距离海丰县 城62里,位于赤石镇政府东北部11公里处, 属赤石镇碗窑村委会自然村,人口110左右。 相传400多年前此处建有“碗窑”,烧碗工 来自县内外各地,烧出好碗,后烧出一碗 “琉璃碗”。工人怕官府纳作贡品,便把瓷 窑封存。工人也因此分散,除部分择地定居 以农为主外,其余都往外地谋生。明代成化 年间,从福建迁来黄姓,村落逐渐形成,以 碗窑为名。地处河谷地,三面环山,聚落沿 河东、西向呈块分布。建筑多为平房式岩石 土砖瓦木结构。农业以种植水稻、番薯、葛 薯、花生为主,兼种西番莲、蜜柚、柑橘、 竹等。2006年建水泥公路连接大安公路通赤石圩。

  鲤鱼埔村(Liyubu Cun)。距离海丰县城 53里,位于赤石镇政府西南2公里处,属赤 石镇新里村委会驻地自然村,人口670多。 元末陈姓从福建迁此,原是平坦的荒埔。因 传说为鲤鱼地得名。西面为丘陵,东临赤石 河,中间为河流冲积平原,聚落沿河南、北 向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平房式岩石瓦木结 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农产品有水稻、 番薯、葛薯、花生、西番莲等,有水泥公路 直通广(州)汕(头)公路和赤石圩,水路由赤石 河可通航小漠港。

   新寨村( Xinzhai Cun)。距离海丰县49公 里,地处赤石镇政府南面2公里处,属赤石镇 新联村委会驻地自然村,人口600多,耕地 面积355亩。明嘉靖年间,陈姓从福建迁此, 以寓意新建村寨为名。地处河流冲积平原, 聚落沿东北、西南向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 岩石、土砖瓦木结构式平房和钢筋混凝土结 构楼房,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番薯、 葛薯、花生等。村南有言水门矿山,储藏 铅、锌、锰等,村民原有部分兼以采矿为副 业,现已停止开采。村东面有运达时皮业有 限公司,村南面有富德利皮革制品厂,部分 村民在这两个厂上班。吉水门至赤石公路经 此可接广州至汕头公路。 

  明溪村( Mingxi Cun)。距离海丰县城60 公里,地处赤石镇政府9公里处,属赤石镇 明溪村委会驻地自然村,人口10左右。相传 建于明清初,因村前一溪水清澈,故名。四 面环山,中间低凹。聚落沿河东北、西南向 呈块分布。建筑多为平房式岩石、土砖瓦木 结构。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番薯、葛薯、 西番莲、花生,兼种柑橘等。建有金生肚小 型水电站一座,装机500千瓦。相传清末年间,村民梁大栋以村为据点举义旗配合太平 军反抗清廷统治,起义队伍发展到几十人, 曾参与攻陷海丰、陆丰等县城。最后由于清 廷重兵镇压而失败。当时梁大栋竖义旗的地 方称“旗杆顶”,杀贪官污吏的地方称“杀 人潭”,现已成为历史的遗迹,有水泥公路 连接明热公路通赤石圩。 

  王京埔村( Wangjingbu Cun)。在大安 河中游,距离海丰县城59公里,位于赤石镇 政府东8公里处,属赤石镇碗窑村委会驻地自 然村,人口170左右。明嘉靖年间,汤湖村叶 姓迁此,相传此处原是荒埔,有黄出没,人 称“黄埔”。后人们为雅称而改今名。四面 环山,中间谷地低凹狭长,聚落沿河东北、 西南向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平房式岩石、 土砖和瓦木结构。农业主种有水稻、番薯、 花生,兼种柑橘、蜜柚、西番莲等,有水泥 公路接大安公路通赤石圩。 新厝林村( Xincuolin Cun)。

  新厝林村是 处古城村寨,位于海丰县赤石镇西侧500米 处,人口450左右,属赤石镇赤石村委会自 然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始祖来自福建 省茶园,原居金石赛。发迹后购得此地建新 居,又是林姓族居,故新厝林村。 

  全寨呈长方形,聚落走向由西向东。东 西长93.5米,南北宽865米,占地面积8088 平方米,四周寨墙用灰沙夯筑,高3.3米,厚 0.6米,寨顶建有一座岗楼,村寨四角各筑有 一座角楼,南楼长5.7米,宽4.2米,高65米, 十分牢固,巍峨耸立,具有防御和瞭望之功 能。寨内民居以寨门为中轴线,东西纵向长 90米,宽4米的中心巷道,两边各建有5排整 齐划一的民宅,每排各有7间房屋,各排房屋 之间有1条2米宽的横向巷道,由鹅卵石和不规则石块铺砌。靠近南比两侧寨墙亦各有一 排民宅和1条3米宽的纵向巷道,中轴线终端 墙壁上建有关帝庙,全村寨交通呈三纵六横 巷的布局。

   清咸丰年间设有“林厝书室”,占地 400平方米,常年就读学子30多人,读书风 气历来较盛,故出有科举人士,寨外还置有 “旗杆夹”。该寨历经200余年的沧桑,但古 村寨面貌古朴民风犹存,吸引了县内外游客 前来参观。 

  圆墩村( Yuandun Cun]。距离海丰县城 48里,东临洛坑村,南至小漠镇,西与鹅埠 镇相邻,北临新寨村,居海丰县西片四镇之 中,属赤石镇圆墩村委会驻地自然村,现有 人口838人。明代年间有黄姓村民在此建村居 住,名黄墩村,后逐渐衰落而迁走。明代末 年,刘、涂两姓从福建州迁入,因村前有圆 仔岭及对岸有烟墩山(烽火台),故改名为圆墩 村。后李、洪、钟、林等姓先后从各地迁入 本村。 

  赤石河中游流经圆墩村地段,将圆墩 村的土地范围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圆墩村位 于赤石河东边。圆墩村东北部为丘陵地带, 西南部为河流冲积平原,广汕公路从此地段 经过。旧时村内的建筑多为低矮平房,材料 为泥砖、瓦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 形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设的楼房逐渐增 多,村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大学、中专学生逐年增加。圆墩村的农业以 种植水稻、番薯、花生、荔枝、生村、香蕉 等为主。圆墩河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盛产 鱼、虾、蟹、蚝等,村民以农为主,兼作浅 海捕捞作业及淡水养殖业,享有鱼米之乡的 盛名。圆墩村西南方3公里的象山脚下建有名圣正觉庵;正觉庵左侧对面的狮山顶上建有 古迹深藏庵,现又由广州光孝寺又果大和尚 在圆墩村对面的麒麟山上兴建规模宏大的云 台寺。海丰又一胜境——狮象把水口,麒麟 山上走,在此展现。

   洛坑村( Luokeng Cun)。在海丰县城西 南31公里处,属赤石镇洛坑村委会驻地自然 村,人口600左右。400年前村民由福建迁 此,因村后有小坑,故取名洛坑(洛系乐的谐 音)。原是洛坑、黄土城、城肚、深塌、大山 边等5个自然村组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实行残酷的“三光”政 策,除洛坑村外,其余4村被夷为废圩,人口 从1600人减至100多人。地处丘陵地带,聚 落沿公路东北、西南向呈块状分布。建筑多 为平房式岩石瓦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楼 房。农业主种水稻、番薯、葛薯、花生。村北侧山脉储藏有锡、铅、锌等矿,1950年至 今都有人工开采,这里是中共中央原军委委员、东江特委委员黄悦城烈士的故里,广州 至汕头公路经此。

   走马埔村〔 Zoumapu Cun)。距离海丰 县城53公里,地处赤石镇政府西部2公里处, 属赤石镇冰深村委会驻地自然村,人口480 多。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因建 村前该处是片宽平坦的荒地,水源缺乏,耕 作困难,附近的人称那里的土地做赛马用才 合适,故有走马埔之称。建村后,村名由习 惯称呼而得。又一说建村前邻近秋塘村民在 此搭寮耕田,每年工余时间,青年人利用此 处宽荒埔练习走马戏(当地一戏种,马用竹子 拥扎,纸或布面蒙成),后来村庄建于这块荒 埔上,故有走马埔之称。聚落坐南朝北呈块 状分布,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和瓦 木结构的平房,建有篮球场,通自来水和路 灯。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番薯、葛薯、柑 橘等。水泥公路直通明热公路路口。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